關于三地(楊凌區武功縣周至縣)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建議
省發改委領導,你好:
近期,咱們陜西各地群眾都在熱議《大西安規劃圖》,對此,我作為廣大群眾的一員,對于大西安的建設滿了熱切的期待。
我有一個建議:建議省上對楊凌示范區,周至縣,武功縣這一區兩縣實施經濟區域一體化規劃,三地協同發展,抱團發展。
理由如下:
第一,三地(楊凌,武功,周至)經濟一體化發展,有利于填補關中城市群的均衡發展。
從全省城市布局來看,在咸陽和寶雞之間,有一大片約200公里的空白的地域,這片地區沒有一個形成規模的中級城市(楊凌規模太小),這是關中城市經濟帶上的一個明顯的遺憾。楊凌向東距離武功九公里,武功向南距離周至九公里,而且,楊凌,武功,周至這三地在地理上構成一個等腰三角形。如果三地統一規劃,協同發展,這樣就會逐漸形成一個大規模的經濟聯合體,就可以帶動三地經濟的快速繁榮。這樣,有利于關中城市群的布局均衡,可以避免出現兩頭太大(西安寶雞大),中間太小(楊凌小)的“啞鈴形狀”的經濟發展格局。
第二,三地(楊凌,武功,周至)距離西安較遠,受到的關注度很低。
大西安的規劃和建設的中心和主要力量基本在西安市區,咸陽城區和西咸新區,大西安的規劃和建設的項目基本上很少涉及最西邊的楊凌,武功,周至這三地,只是作為大西安的建設的衛星城一筆帶過,明顯關注度低,長此下去,這三地很可能成為大西安發展上的“短板”。
武功縣隸屬于咸陽,但咸陽向西是大力支持興平市與之對接;咸陽向東是在全力以赴地配合大西安的建設,可能沒有精力顧及武功的發展。
第三,三地(楊凌,武功,周至)自身發展較慢。
武功縣沒有優勢的礦產資源和文化資源,是一個農業大縣,農業產業化水平低,種植結構單一,農業內部結構滯后,科技力量薄弱,工業發展緩慢,財政基礎薄弱,自身發展很困難。
周至縣縣城人口10萬人左右,縣情和武功類似,離西安市區太遠,也是農業大縣,就依靠獼猴桃等農業產品和樓觀臺,沙沙何等旅游資源在全力奮進,但是前景好像也那么樂觀,如果全靠自身來發展,可能進步較慢。
楊凌雖擁用有雄厚的科技力量政策優勢和國家資金支持,但是土地面積僅135平方公里,人口基數太小,發展收到了很大的限制,隨著多年的城市化進程,已無發展所需土地,就連投資上百億元的火力發電廠也建在了離現在城市中心不到3公里的地方,今年有了自貿區,以后的發展空間更需要一個相應的地域面積。
第四:三地互為鄰居,人口相近,交通方便,人民相親并且都有合作意向和行動。
楊凌示范區向東方向距離8公里就到了武功縣城中心,楊武之間是寬闊的西寶中線連接。從武功縣城向正南方距離8公里就到了周至縣城中心,武周之間是寬闊省道108連接。
武功縣城只有10萬人,周至縣縣城人口10萬人左右, 楊凌示范區的總人口只有20萬人武功、楊凌、周至三地血脈相連、地域相接、人緣相親、文化相通,交流合作源遠流長,幾十年來,一直是十分緊密的合作伙伴,三地可以在農產品加工、電子商務、重點項目和文化旅游方面多多交流,融合發展。如果三地能夠發揮各自優勢,拓寬合作領域,深化合作內容,強化經濟一體化共識,創新區域品牌建設,就可以共同開創三地發展新篇章,就可以為大西安的建設錦上添花。
楊凌和周至縣在地域上隔渭河相望,為了共同治理好雙方共有的渭河河段,2008年兩地開始在渭河兩岸,斥巨資建設“楊(凌)—周(至)一河兩岸綜合開發園”工程。兩地共同建設一河兩岸,加強了兩地的合作,繁榮了經濟。
楊凌和武功從2015年至今就楊凌與武功已輪流舉辦了三次聯席會議,武功縣與楊凌區簽署《楊凌示范區管委會·咸陽市武功縣人民政府戰略合作框架協議》一系列合作成果,具備了一體化發展的良好條件,繁榮加強地區間經濟合作,實現一體化發展,是加強優勢互補、實現互利共贏的重要途徑。
領導, 我是武功縣的一個普通的公務員,因為熱愛家鄉,關心時事,所以提了以上建議,不知對錯,請予以批評指正。
建議人:成新峰
2017年8月10日